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
- 发布日期:2019-04-02
- 浏览次数:342
习近平总书记日前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青年学生是富有朝气、怀揣梦想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思政课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是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第一责任人。大中小学螺旋上升一体化的思政课程体系是培养社会主义时代新人、建设者与接班人的重要保障。
随着经济社会转型与国际政治风云变幻,当前形势与日俱增的不确定性与复杂性不仅给青年学生的思维、视野、信仰带来巨大的挑战与影响,也给高校思政课工作带来巨大压力。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直接影响到其能否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而高校思政课建设仍不同程度地存在相对孤立、封闭与分散的特点,思政教育的协调性、系统性和整体性不足,难以满足青年学生的理论学习与信仰教育的需求。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在新时代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不断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创新,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
在坚持政治性、保持政治清醒的同时,要强化思政课的学理性教育。高校思政课肩负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学和研究使命,肩负着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重任,因而思政教师必须政治要强,以高度的政治热情、坚定的政治信仰为根本,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深刻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
办好高校思政课,关键在于思政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作为高校思政教师必须始终理论联系实际,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特征,打通高校思政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隔阂,引导青年学生关心社会、关注民生。同时,建立终身学习、时时学习的职业习惯,锻造辩证的、历史的、正确的思维方法,不断拓展知识视野、国际视野和历史视野,如此方能不负传道授业解惑之师者重任,讲得清、说得明,寓价值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直面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传导主流意识形态,弘扬社会主旋律和正能量。
在发挥教师主体性的同时,还要注重对学生认识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激发学生上思政课的热情。如此方能做到责任与使命、教学与科研、管理与服务、内容与形式、理论与实践的高度融合与协调统一。在推进思政课创新与发展的同时,既要包容教育方式方法的多样性,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又要维持政治要求的高度统一,积极落实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材使用和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统一要求。多样性与统一性的协调有助于借鉴与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继而提升思政课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实现全党全社会办好思政课、教师教好思政课、学生学好思政课的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目标。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创新关乎教育现代化,关乎青年价值培养与人才成长,关乎国家发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未来。只有始终秉持政治定力、政治要求,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推进科研创新,才能为高校思政课堂注入持续的生命力与活力,才能真正地让其成为引领青年信仰、引领社会思潮的思想高地与学术圣地。(国际关系学院公共管理系副主任、副教授 杨华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