锻造教师素质能力提升的“利剑”——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意见解读之三
- 发布日期:2018-02-25
- 浏览次数:370
作为十九届中央深改小组通过的第一个教育文件,刚刚出台的《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为今后我国教师队伍建设指方向、明方略、绘蓝图,是一项惠及1578万教师的战略性改革,为建设教育强国奠定了坚实基础。
教师教育是培养教师的关键环节,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源头活水。《意见》提出,“大力振兴教师教育,不断提升教师专业素质能力”。如何振兴教师教育?如何锻造提升教师专业素质能力的“利剑”?教师教育目前还面临哪些难点?本报记者就此采访了教育部相关负责人和部分专家、教师。
办好师范院校是教师教育的“固本之策”
“《意见》提出加大对师范院校支持力度,从师范院校招生、人才培养、学科建设、教师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等各个方面、各个环节提出要求,予以明确保障,令师范院校倍感振奋。”党的十九大代表、青海师范大学教务处处长冶成福告诉记者。
“办好师范院校,既是教师教育的‘固本之策’,又是教育现代化的战略举措。优秀教师是教育现代化的最大公约数,办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呼唤专业而又敬业的教师。这是师范院校人才培养肩负的神圣使命。”重庆市教委副巡视员李源田表示。
“大力推进地方政府、高校、中小学‘三位一体’协同育人,这是《意见》一个新的变化,以往的文件在顺序上往往把高校置于地方政府前面。”冶成福敏锐地观察到了文件表述上的细微变化,“各级政府及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对教师教育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这样的调整进一步强化了地方政府在教师培养中的主导地位和职责。”
未来如何加强教师教育学科建设?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王定华表示,首先要加强教师教育学科建设,教育学一级学科下增设教师教育二级学科,教育硕士、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授予单位以及授权点向师范院校倾斜。其次支持高水平综合大学开展教师教育,这也是一个崭新的政策。
“完善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公费教育政策,履约任教服务期调整为6年”,是《意见》的又一大亮点。
“6年的期限比较合理,有助于公费师范生兼顾事业成长和家庭发展,这是师范生公费教育制度人性化和弹性化的体现。”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认为,服务期的设置未来可以更加灵活多样,根据不同年龄、性别、服务区域作更加弹性化的安排,同时还要畅通退出机制。
朱永新认为,培养教师需要好的“毛坯”,如何吸引最优秀的人做教师,未来要深入思考。比如在芬兰,优秀的人是做教师,而我们很长一段时间,做教师是穷人家孩子的第一选择,因为可以免费。要努力让教师成为人人羡慕的职业,“现在不仅要尊师重教,而是要尊师敬教,有了共识再谈具体问题”。
不断加大教师教育的开放性
《意见》明确提出:“支持高水平综合大学开展教师教育。”创造条件,推动一批有基础的高水平综合性大学成立教师教育学院,设立师范专业,积极参与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教师的培养培训工作。这是新时代提升教师培养质量的战略性举措。
“鼓励综合性大学培养教师有利于打破目前单一的教师培养体系,要不断加大教师教育的开放性。”朱永新表示,仅靠师范类院校培养教师,面比较窄,数量供应不上,举例来说,6所教育部直属的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规模不到600人,远远不能满足幼师发展的要求。
朱永新分析认为,综合性大学生源基础好、素质高,近年来,中国人民大学附中、北京大学附中等学校新招聘的教师中,较少比例来自师范院校,这一现象也说明了教师教育开放性的必要性。很多综合性大学本身设有教育学院,拥有强大的科研力量,在这样的架构基础上,直接赋予他们教师培养职能,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学生可以通过辅修等形式以及4+1、4+0.5的模式提高实践经验。
嘉应学院教授胡解旺也非常关注这一新政。在他看来,长期以来,教师教育基本局限于师范类院校。近年来,师范院校的吸引力明显逊于高水平综合性大学,生源质量逐年走低,也影响了教师教育质量。现今,“双一流”大学是中国高等教育迈向世界一流的排头兵,本身具有一流师资、一流生源和一流的软硬条件。支持高水平综合性大学开展教师教育,一方面能极大地提升教师教育质量;另一方面又能形成“鲶鱼效应”,可以更好地激发传统师范院校的活力,从而在整体上不断提高我国教师教育质量。
目前很多非师范生通过考取教师资格证进入教师队伍,“以考试代替培养”是否合理?冶成福在基层调研发现,很多非师范专业出身的教师基本功不够,教学能力有限,“要把培养当成重点,改进和完善教师资格证获取方式,把一定期限的实习、实践时间纳入考查范围”。
分类提高教师教育质量
《意见》对中小学教师、幼儿园教师、职业院校教师、高校教师等4支教师队伍的建设目标,既提出统一的要求——“高素质”,又各有目标——中小学是“专业化”,幼儿园教师是“善保教”,职业院校教师“双师型”,高校教师是“创新型”。怎么理解文件的这一精神?从中央到地方,应该怎么贯彻落实这一要求?
“《意见》明确了对各层级教师的学历要求,相应都有所提高,比如,逐步将幼儿园教师学历提高至专科,小学教师学历提高到师范专业的专科和非师范专业的本科,初中教师学历提高到本科,有条件的地方将普通高中教师学历提高到研究生,这是一大亮点,这也符合国际潮流。”朱永新说。
《意见》对各层级教师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这对于培养学校来说,标准明晰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更强,专业和课程建设方向更明确。对于基层学校,无疑找到了教师队伍建设的抓手。
山东德州信息工程中等专业学校校长李金梅认为,《意见》对职业院校教师的培养、管理等提出了新措施、新要求、新目标,学校将继续实施政府购买服务、薪酬制度等试点改革,形成教师聘用长效机制,增强职业院校教师吸引力。而大连市金州区第一幼儿园副园长王庆娜则认为,《意见》对新时代幼儿园教师的培养目标和培训模式给出了方向性的指引。作为一名一线的幼教工作者,将坚持保育与教育并重,力求实践与创新融合,为孩子一生的发展奠基。
在朱永新看来,分类提高教师教育质量,关键是要提高教师队伍的开放程度。要解放思想,打破学校教师资源和社会教师资源的界限,未来的教师可能不在学校体系里面,来源更加多元。政府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来聘请体系外的教师,“能者为师”成为教师队伍的价值取向,期待今后出台实施细则。
怎样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目前在师范教育体系中,对教师培养的内在规律认识不够。”朱永新指出,教师培养要贯穿职前职中职后,关键是要把握培养的内在规律。“比如,我提出的教师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交往‘三专模式’问题:其一,专业阅读没有进入教师培养体系,缺乏对教育原著经典的解读、剖析和研究,学生没有阅读的兴趣和能力,没有形成对教育经典的敬畏。其二,缺乏专业写作的锻炼。专业写作是反思的重要途径,学习日志和手记对提升教学效果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教师到了岗位以后没有这样的习惯。其三,在专业共同体中,教师缺乏专业交往的技能。”
专家们都提到了师范生的实习环节。比如,很多地方的师范生实习“走过场”,短短两个星期,或者“放羊式”实习。冶成福认为,各级政府及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对师范生顶岗实习的领导和管理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应该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在经费保障、实习基地建设上进一步加以明确。他建议,把教师教育作为地方政府的考核指标之一,给实习院校一定的补贴、给实习指导老师津贴,让学生不再成为实习学校的负担。
教师教育是培养教师的关键环节,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源头活水。《意见》提出,“大力振兴教师教育,不断提升教师专业素质能力”。如何振兴教师教育?如何锻造提升教师专业素质能力的“利剑”?教师教育目前还面临哪些难点?本报记者就此采访了教育部相关负责人和部分专家、教师。
办好师范院校是教师教育的“固本之策”
“《意见》提出加大对师范院校支持力度,从师范院校招生、人才培养、学科建设、教师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等各个方面、各个环节提出要求,予以明确保障,令师范院校倍感振奋。”党的十九大代表、青海师范大学教务处处长冶成福告诉记者。
“办好师范院校,既是教师教育的‘固本之策’,又是教育现代化的战略举措。优秀教师是教育现代化的最大公约数,办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呼唤专业而又敬业的教师。这是师范院校人才培养肩负的神圣使命。”重庆市教委副巡视员李源田表示。
“大力推进地方政府、高校、中小学‘三位一体’协同育人,这是《意见》一个新的变化,以往的文件在顺序上往往把高校置于地方政府前面。”冶成福敏锐地观察到了文件表述上的细微变化,“各级政府及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对教师教育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这样的调整进一步强化了地方政府在教师培养中的主导地位和职责。”
未来如何加强教师教育学科建设?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王定华表示,首先要加强教师教育学科建设,教育学一级学科下增设教师教育二级学科,教育硕士、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授予单位以及授权点向师范院校倾斜。其次支持高水平综合大学开展教师教育,这也是一个崭新的政策。
“完善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公费教育政策,履约任教服务期调整为6年”,是《意见》的又一大亮点。
“6年的期限比较合理,有助于公费师范生兼顾事业成长和家庭发展,这是师范生公费教育制度人性化和弹性化的体现。”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认为,服务期的设置未来可以更加灵活多样,根据不同年龄、性别、服务区域作更加弹性化的安排,同时还要畅通退出机制。
朱永新认为,培养教师需要好的“毛坯”,如何吸引最优秀的人做教师,未来要深入思考。比如在芬兰,优秀的人是做教师,而我们很长一段时间,做教师是穷人家孩子的第一选择,因为可以免费。要努力让教师成为人人羡慕的职业,“现在不仅要尊师重教,而是要尊师敬教,有了共识再谈具体问题”。
不断加大教师教育的开放性
《意见》明确提出:“支持高水平综合大学开展教师教育。”创造条件,推动一批有基础的高水平综合性大学成立教师教育学院,设立师范专业,积极参与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教师的培养培训工作。这是新时代提升教师培养质量的战略性举措。
“鼓励综合性大学培养教师有利于打破目前单一的教师培养体系,要不断加大教师教育的开放性。”朱永新表示,仅靠师范类院校培养教师,面比较窄,数量供应不上,举例来说,6所教育部直属的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规模不到600人,远远不能满足幼师发展的要求。
朱永新分析认为,综合性大学生源基础好、素质高,近年来,中国人民大学附中、北京大学附中等学校新招聘的教师中,较少比例来自师范院校,这一现象也说明了教师教育开放性的必要性。很多综合性大学本身设有教育学院,拥有强大的科研力量,在这样的架构基础上,直接赋予他们教师培养职能,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学生可以通过辅修等形式以及4+1、4+0.5的模式提高实践经验。
嘉应学院教授胡解旺也非常关注这一新政。在他看来,长期以来,教师教育基本局限于师范类院校。近年来,师范院校的吸引力明显逊于高水平综合性大学,生源质量逐年走低,也影响了教师教育质量。现今,“双一流”大学是中国高等教育迈向世界一流的排头兵,本身具有一流师资、一流生源和一流的软硬条件。支持高水平综合性大学开展教师教育,一方面能极大地提升教师教育质量;另一方面又能形成“鲶鱼效应”,可以更好地激发传统师范院校的活力,从而在整体上不断提高我国教师教育质量。
目前很多非师范生通过考取教师资格证进入教师队伍,“以考试代替培养”是否合理?冶成福在基层调研发现,很多非师范专业出身的教师基本功不够,教学能力有限,“要把培养当成重点,改进和完善教师资格证获取方式,把一定期限的实习、实践时间纳入考查范围”。
分类提高教师教育质量
《意见》对中小学教师、幼儿园教师、职业院校教师、高校教师等4支教师队伍的建设目标,既提出统一的要求——“高素质”,又各有目标——中小学是“专业化”,幼儿园教师是“善保教”,职业院校教师“双师型”,高校教师是“创新型”。怎么理解文件的这一精神?从中央到地方,应该怎么贯彻落实这一要求?
“《意见》明确了对各层级教师的学历要求,相应都有所提高,比如,逐步将幼儿园教师学历提高至专科,小学教师学历提高到师范专业的专科和非师范专业的本科,初中教师学历提高到本科,有条件的地方将普通高中教师学历提高到研究生,这是一大亮点,这也符合国际潮流。”朱永新说。
《意见》对各层级教师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这对于培养学校来说,标准明晰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更强,专业和课程建设方向更明确。对于基层学校,无疑找到了教师队伍建设的抓手。
山东德州信息工程中等专业学校校长李金梅认为,《意见》对职业院校教师的培养、管理等提出了新措施、新要求、新目标,学校将继续实施政府购买服务、薪酬制度等试点改革,形成教师聘用长效机制,增强职业院校教师吸引力。而大连市金州区第一幼儿园副园长王庆娜则认为,《意见》对新时代幼儿园教师的培养目标和培训模式给出了方向性的指引。作为一名一线的幼教工作者,将坚持保育与教育并重,力求实践与创新融合,为孩子一生的发展奠基。
在朱永新看来,分类提高教师教育质量,关键是要提高教师队伍的开放程度。要解放思想,打破学校教师资源和社会教师资源的界限,未来的教师可能不在学校体系里面,来源更加多元。政府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来聘请体系外的教师,“能者为师”成为教师队伍的价值取向,期待今后出台实施细则。
怎样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目前在师范教育体系中,对教师培养的内在规律认识不够。”朱永新指出,教师培养要贯穿职前职中职后,关键是要把握培养的内在规律。“比如,我提出的教师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交往‘三专模式’问题:其一,专业阅读没有进入教师培养体系,缺乏对教育原著经典的解读、剖析和研究,学生没有阅读的兴趣和能力,没有形成对教育经典的敬畏。其二,缺乏专业写作的锻炼。专业写作是反思的重要途径,学习日志和手记对提升教学效果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教师到了岗位以后没有这样的习惯。其三,在专业共同体中,教师缺乏专业交往的技能。”
专家们都提到了师范生的实习环节。比如,很多地方的师范生实习“走过场”,短短两个星期,或者“放羊式”实习。冶成福认为,各级政府及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对师范生顶岗实习的领导和管理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应该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在经费保障、实习基地建设上进一步加以明确。他建议,把教师教育作为地方政府的考核指标之一,给实习院校一定的补贴、给实习指导老师津贴,让学生不再成为实习学校的负担。